昔宋末元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忽必烈率蒙古铁骑南下,势如破竹,中原大地尽入其手。然蜀中之地,山川险峻,民风剽悍,有合州之名,其地临江而建,形若钓钩,故号钓鱼城。
时合州守将王坚,智勇双全,深得民心。闻蒙古大军压境,乃召集将士,共商御敌之策。坚曰:“吾等据天险以守,可保此城无虞。”遂命士卒修缮城墙,加固防御工事,并于江岸布设铁索连舟,以防敌军水师。
蒙古大军至,见钓鱼城高耸入云,城下江流湍急,叹曰:“此乃天造地设之固城也!”忽必烈亲临城下,指挥攻城。蒙古兵士搭云梯,架冲车,日夜攻打,然城上矢石如雨,攻城器械屡被摧毁,死伤无数,竟不得寸进。
一日,坚与部将张珏密议,欲出奇制胜。珏献计曰:“可于城中放火,引敌军来救,然后趁机出击,扰其后方。”坚然之,遂依计行事。果然,蒙古军见城中起火,以为城破,急攻城门,却遭伏兵突袭,阵脚大乱。坚乘势挥军杀出,蒙古兵仓皇溃退,损失惨重。
忽必烈见久攻不下,心生退意。然其谋臣李璮劝道:“钓鱼城虽坚,但粮草终有限,若持久围困,彼必不支。”忽必烈听之,乃下令筑长围,断绝城内外联系。钓鱼城内顿时陷入困境,粮草渐尽,人心惶惶。
然而,王坚与张珏上下一心,激励士卒,节衣缩食,坚守城池。百姓亦倾力相助,共度难关。日久,蒙古军因粮草不足,士气低落,渐显疲态。
及至次年春,忽必烈终因战事不利,不得不班师北还。钓鱼城以孤城之力,抗蒙古百万之众,历时数载,终保蜀中安宁。此战不仅彰显了王坚等人的英勇,更体现了合州军民同仇敌忾的精神。
呜呼!钓鱼城之战,虽为一隅之役,却关乎国运兴衰。后世读史者,当以此为鉴,知天险之利,识人心之贵,方能成大事矣!
以上内容为虚构创作,旨在模仿古文风格,供参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