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情感变化过程。
2. 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2.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阿长身上所体现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凡却有着独特魅力的人。
教学重点:
1. 分析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 探讨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感情由厌恶到敬重的变化原因。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鲁迅生平简介的小视频,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提问:“大家知道鲁迅先生有哪些代表作品吗?”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阿长与〈山海经〉》。
(二)整体感知
1. 听录音范读课文,注意字音词义,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
(2)文中提到的“阿长”是谁?她给“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内交流解决。
(三)深入研读
1. 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说明。
(2)作者对阿长的态度如何?这种态度是否一直不变?
2. 全班讨论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
1. 阅读课文第6-10自然段,思考:
(1)阿长为“我”买来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这件事反映了她怎样的品质?
(2)当“我”得知是阿长买来这本书时,内心有何感受?
2. 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片段,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二)总结归纳
1. 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2.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了解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长这个普通而又伟大的女性形象,也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希望同学们能够像鲁迅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珍惜爱。
(三)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讲述你身边的某个人对你产生的积极影响,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