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再现: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诸客莫不叹曰:“主人仁者,万物皆备于我。”
鲍氏子进而言曰:“不然。夫桀纣之时,虎狼在山,鼋鼍(yuán tuó)在泽,而天下怨之。今鱼鸟之得,岂天之赐哉?盖由民力之所聚也。若民不堪命,则鱼鸟亦将弃矣。”
田氏有惭色,诸客皆默然。
阅读理解:
这则故事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围绕“万物皆备于我”这一观点展开了讨论。田氏认为万物的存在是上天对人类的恩赐,而鲍子却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万物的丰富实际上是依赖于民众的劳动成果。如果百姓无法承受苛政,那么这些资源最终也会枯竭。鲍子的观点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真相,更隐含了对统治者施政的警醒。
问题解析:
1. 田氏为何感叹“天之于民厚矣”?
- 田氏看到有人献上鱼雁,联想到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此感慨上天对人类非常慷慨。
2. 鲍子是如何反驳田氏的?
- 鲍子指出,即使在商汤和周武王时期,自然环境恶劣,但因为人民勤劳,依然能获得生存所需的资源;而夏桀和商纣虽有丰饶的自然资源,却因暴政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失去民心。所以,鱼鸟的出现并非天赐,而是民力的结果。
3. 鲍子的话对田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鲍子的话让田氏意识到自己作为主人翁的责任,不应只享受成果而不顾及百姓的感受,因此田氏面露愧色。
4. 你如何看待鲍子的观点?
- 鲍子的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自然资源虽好,但其利用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公平与民生问题,避免因剥削而引发矛盾。
总结:
《鲍子难客》通过一场精彩的论辩告诉我们,事物背后往往隐藏着多重原因。表面上看似简单的事情,实际上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这则故事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值得我们反复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