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鲍叔牙与管仲相善,鲍叔牙谓管仲曰:“吾尝与子同舟共济,遇风浪而危急,子何以不惧?”管仲对曰:“吾闻君子不惧水火,故虽危而不乱。”鲍叔牙笑曰:“吾亦有子,若汝之言,则吾子必能成大器矣。”
鲍叔牙归,教其子曰:“人当如鲍叔牙与管仲,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其子问曰:“父何以教我如此?”鲍叔牙答曰:“此乃君子之道,行之则可立于世。”
翻译:
鲍叔牙和管仲关系很好,有一天,鲍叔牙对管仲说:“我曾经和你一起乘船过河,在遇到狂风巨浪时,你为什么一点都不害怕呢?”管仲回答说:“我听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畏惧艰难险阻的,所以即使面临危险,我也不会慌乱。”鲍叔牙听后笑着说:“我也有儿子,如果他也能像你说的这样,那他将来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回家后,鲍叔牙对自己的儿子说道:“做人应当像鲍叔牙和管仲那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惊慌失措。”他的儿子疑惑地问道:“父亲为什么要这样教导我呢?”鲍叔牙回答道:“这是因为这是成为君子的重要准则,遵循它就能在社会上立足。”
寓意:
这个故事通过鲍叔牙与管仲之间的对话以及鲍叔牙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强调了面对困难时应保持冷静、从容的态度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或困境,都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镇定自若的心态,这样才能化险为夷,成就一番事业。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品德修养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于“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