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资讯 > 精选范文 >

《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阅读答案

2025-05-17 19:35:37

问题描述:

《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阅读答案,真的急需帮助,求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5-17 19:35:37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难以忘怀的事情,这些事情或许带给我们欢乐,或许让我们感到遗憾。而季羡林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悔》,正是这样一篇充满深情与反思的文章。这篇文章不仅记录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深刻回忆,更表达了他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季羡林先生在文中写道:“当我十一岁那年,离开故乡的时候,母亲送我到村头的小河边,含泪叮嘱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这一幕场景深深印刻在作者的记忆中,也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在那个离别的瞬间,他并没有完全理解母亲的期望和不舍,而是在多年后才意识到这份爱的珍贵。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感贯穿全文,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痛楚。

文章中,季羡林先生通过对家乡景色、亲人形象以及自身成长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他提到自己在异乡求学时的孤独与挣扎,也回忆起母亲临终前未能见到最后一面的遗憾。这些细节描写细腻入微,使读者能够深切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对于这篇作品的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首先,它体现了孝道文化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它揭示了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选择困境;最后,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人,不要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阅读理解题目及其参考答案:

1. 文章开头提到母亲送别的情景有何作用?

- 答案:通过描写母亲送别的场景,引出下文关于母爱的叙述,并奠定全文感伤基调。

2. 作者为什么称自己的悔恨为“永久”的?

- 答案:因为这种悔恨源于对母爱的忽视,在作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3. 如何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

-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遗憾,即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不在人世,强调了及时行孝的重要性。

总之,《赋得永久的悔》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作品,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更是无数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亲情的伟大,并学会更加珍视身边的人。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