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一篇新闻通讯作品,选自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人所著的《香港回归报道特写集》。这篇通讯以庄重而深情的笔触记录了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一历史时刻,展现了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伟大壮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新闻体裁的文章,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然而,由于这篇通讯涉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新闻通讯的基本特点,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提炼关键信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香港回归仪式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庄严肃穆的场面。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段视频背后的故事吗?”引发学生的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 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2. 文章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叙述?
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框架。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 分析文章结构
- 提问:“文章是如何组织材料的?哪些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时间线索,梳理出文章的主要脉络。
2. 探讨情感表达
- 讨论:“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情感?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看法,分享个人感悟。
3. 历史背景补充
- 结合历史资料,讲解香港被割让的过程及回归的意义,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组织一次模拟新闻发布会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记者、发言人等),围绕香港回归这一话题进行交流讨论,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2. 收集更多有关香港回归的相关图片或文字资料,在下节课上展示分享。
七、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时间线索:午夜-黎明
情感基调:庄严、激动、自豪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注意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也可以尝试引入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