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回顾: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秋日登临潼关驿楼为背景,描绘了诗人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原文: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
1. 潼关: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是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
2. 太华:即华山,五岳之一。
3. 中条:山名,在山西境内。
4. 帝乡:指长安,唐代的都城。
5. 渔樵:泛指隐逸生活。
问题与答案:
1. 本诗开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 答案:开篇通过“红叶晚萧萧”描绘出深秋傍晚,树叶飘落的萧瑟景象,给人一种清冷孤寂之感。
2.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中的“归”字有何妙处?
- 答案:“归”字生动地写出了云彩缓缓向华山聚集的情景,仿佛有意识地回归大地,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
3. 第三联“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表现了什么?
- 答案:这一联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展现了潼关一带的开阔景色。树木随着地势的起伏而变化,黄河的涛声似乎直通大海,表现出一种壮阔的自然景观。
4. 最后一句“犹自梦渔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答案:最后一句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即使即将到达帝乡,仍怀念田园隐逸的生活方式,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5. 这首诗整体上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答案: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对历史和人生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既有对过往岁月的留恋,也有对未知未来的期待,同时夹杂着些许惆怅与迷茫。
总结:
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不仅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抒情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诗人传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