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大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的深切同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原文: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译文:
八月边地秋风正劲,胡人的弓箭已经拉开,大雁在云天之外惊恐地飞散,发出阵阵哀鸣。它们的身影孤独地掠过京城的仙掌(汉武帝时建的铜仙人手托承露盘),在长门宫的昏暗灯光下传来几声凄凉的叫声。要知道,北方的胡骑仍然四处肆虐,它们怎能随着春风回到南方?不要嫌弃潇湘之地人烟稀少,那里水草丰美,菰米和莓苔都足够它们栖息。
赏析:
1.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对大雁南飞的描写,反映了边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以大雁自喻,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2. 艺术手法:
- 象征:大雁象征着流离失所的百姓,它们被迫离开家园,四处漂泊。
- 对比:将大雁的悲惨遭遇与京城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战乱的残酷。
3. 情感表达:全诗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渴望和平的愿望。
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问题1:诗中的“胡骑”指的是什么?
- 答案:指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这里象征着侵扰边疆的敌人。
问题2: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 答案:表达了诗人希望大雁能够找到安全的地方栖息,也隐含了对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期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牧在这首诗中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