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方山子传》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传记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还通过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折射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原文、翻译以及一些简单的注释和赏析。
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以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鞭其骑。此岂今之世所常见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矣。
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隐士。年轻的时候,他仰慕朱家和郭解那样的侠客,乡里的人都尊敬他。渐渐长大后,他改变志向开始读书,想要凭借才学在当时有所作为,但最终未能如愿。晚年的时候,他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岐亭的地方。他住在简陋的小屋中,吃粗茶淡饭,不与外界交往。他放弃了车马和华丽的衣服,只穿着布衣步行于山林之间,人们几乎认不出他来。有人看到他戴的帽子形状方正且高耸,就说:“这难道不是古代方山冠的样式吗?”于是称他为方山子。
我被贬到黄州时,经过岐亭,偶然遇见了他。我说:“啊,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季常啊,你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为何来到这里。我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抬头大笑,并邀请我住在他家中。他的家里非常简朴,墙壁空荡,但妻儿奴仆都显得怡然自得。
我感到十分诧异,想起方山子年轻时,喜欢饮酒舞剑,挥霍钱财如同泥土一般。十九年前,我在岐山时,曾见到方山子带着两个随从,背着两支箭,在西山上打猎。一只喜鹊突然飞起,他让随从追赶并射杀,却没有成功。方山子愤怒地鞭打了随从。这种行为在如今的社会已经很少见了。
我还听说光州和黄州一带有许多奇人异士,他们常常假装疯癫,浑身污垢,难以接近,或许方山子就是其中之一吧。
注释:
- 朱家、郭解:都是汉代著名的侠客。
- 闾里:乡里。
- 折节:改变志向。
- 阳狂垢污:假装疯狂,形容不修边幅。
赏析:
《方山子传》通过叙述方山子的一生,表现了苏轼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文章开头描述了方山子年轻时的豪放不羁,与后来的隐居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人生的转折与变化。同时,文中提到的方山子的怪异装束(方山冠),不仅增加了人物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他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整篇文章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特立独行、淡泊名利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