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师旷的贤人,他以聪慧和博学著称。《师旷问学》是一则经典的故事,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追求,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下是这则故事的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翻译
晋平公向师旷请教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开始学习,但恐怕已经太晚了吧。”师旷回答道:“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晋平公听后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自己的君主呢?”师旷解释道:“我这个瞎眼的臣子怎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就像早晨初升的太阳一样明亮;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一样强烈;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手持蜡烛的光明。手持蜡烛的光明,与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晋平公感叹道:“说得真好啊!”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大小,学习都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情。即使到了晚年,只要愿意学习,依然可以像手持蜡烛般照亮前路。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不断追求知识。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师旷问学》的内涵,并从中汲取力量去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