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资讯 > 精选范文 >

《登高》理解性默写练习

2025-06-16 04:02:03

问题描述:

《登高》理解性默写练习,求解答求解答,第三遍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16 04:02:03

《登高》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和自身境遇的感慨,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个人的身世之悲。以下是一份关于《登高》的理解性默写练习,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首诗的内容与情感。

一、背景知识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著称,被誉为“诗史”。《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天,当时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生活困顿,身体衰弱,但依然心系国家命运和社会安定。

二、原文默写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理解性默写练习

1. 开篇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哪些自然景象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提示:注意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等词语所营造的氛围,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思考其内心感受。

2. 第三、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提示:思考“落木萧萧”与“长江滚滚”的对比关系,体会其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延伸感。

3. 第五、六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如何理解“万里悲秋”中的“悲秋”含义?“常作客”又暗示了什么?

提示:联系杜甫一生漂泊的经历,探讨“悲秋”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情感。

4. 最后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晚年状态?“新停浊酒杯”透露出怎样的情绪?

提示:从“繁霜鬓”、“潦倒”等词汇入手,理解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复杂的心情。

四、总结升华

《登高》不仅是一首描写秋景的佳作,更是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真实写照。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希望通过这份练习,大家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这首千古名篇的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