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点明了消息传来的地方和事件的核心——安史之乱的平定。杜甫在蜀地(剑外)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了河北、河南的消息,这让他激动不已。第二句“初闻涕泪满衣裳”,生动地描绘了他听到这个好消息后的反应,那种激动、喜悦和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以至于泪水浸湿了衣裳。
接下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写出了杜甫一家在战乱后终于可以放下心中的忧虑,共同分享这份难得的喜悦。妻子儿女的脸上不再有愁容,而他自己更是欣喜若狂,甚至随意地卷起诗书,似乎要将所有的忧愁都抛诸脑后。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欢乐的气氛。白天里尽情歌唱,开怀畅饮,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这场胜利欢呼。而“青春作伴好还乡”则表达了杜甫对回归故乡的期盼,希望在美好的时光里与家人团聚。
最后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具体描述了杜甫想象中的返乡路线,从巴峡出发,穿越巫峡,再经襄阳直达洛阳。这一路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旅程,更象征着他对国家和平与个人安定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充满了浓烈的情感色彩,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国诗人面对国家兴亡时的真实情感,也感受到了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