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常常出现在中学语文的考试中。以下是一道以这首诗为背景的阅读理解题目以及参考答案。
阅读材料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阅读题目
1. 请解释诗中的“戍鼓”和“边秋”分别指什么?
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为何会感到“无家问死生”?
参考答案
1. 戍鼓指的是边防驻军的鼓声,而边秋则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即秋天的边疆地区。
2.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露从今夜白”描绘出秋夜的清冷景象,“月是故乡明”则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即使客观上月亮的光辉并无差异,但在诗人心中,故乡的月色显得更加明亮。
3. 作者之所以感到“无家问死生”,是因为战乱导致家人离散,彼此失去了联系,使得诗人无法得知亲人的安危,从而产生深深的忧虑与悲伤。
以上是对杜甫《月夜忆舍弟》的一次简单的阅读分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