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韩愈的生平。
-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反问等。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情感内涵。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亲情的珍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侄子的深切哀思与真挚情感。
- 培养学生珍惜亲情、感恩生命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分析文章中情感表达的方式与技巧。
- 理解“祭文”这一文体的特点与作用。
- 难点:
- 把握作者在悲痛中蕴含的理性思考。
- 理解“祭文”中“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拓展阅读材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韩愈生平及相关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语言积累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一张关于“亲人离世”的图片或播放一段感人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氛围。
- 提问:“你是否经历过亲人的离去?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出课题。
2. 初读课文(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 疏通文意(15分钟)
- 分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 结合注释,讲解“十二郎”、“祭文”等概念。
4. 初步感受情感(10分钟)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达哀思的句子,交流初步感受。
- 小结:这是一篇抒发悲痛之情的祭文,情感真挚动人。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与情感体验
1. 回顾导入(5分钟)
- 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课文大意。
2. 文本细读(20分钟)
- 分段赏析,重点分析以下
-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表现作者早年丧父的孤独与依赖。
-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体现作者对侄儿及其家庭的牵挂。
-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通过对比表达对生命的感慨。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悲痛中流露出的深情与无奈。
3. 情感升华(15分钟)
- 讨论:作者为何要在祭文中表达如此深沉的哀思?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亲情的理解。
- 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视频或朗诵片段,加深情感体验。
4. 总结提升(5分钟)
- 总结本文的情感表达方式与艺术特色。
- 鼓励学生将这种情感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题目为《我最难忘的亲人》,要求写出真实情感。
2. 选抄文中两段最打动你的句子,并写下你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
- 本节课注重情感引导与语言积累相结合,旨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
-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拓展类似题材的散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板书设计:
```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1. 初读感知
2. 文本分析
3. 情感体验
4. 总结提升
四、作业布置
```
八、教学延伸:
- 推荐阅读:《项脊轩志》《陈情表》等经典抒情散文,比较不同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 组织一次“亲情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本教学设计以情感体验为核心,注重文本细读与个性表达,力求在语文课堂中实现情感教育与语言学习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