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诗人寻找一位隐居在南溪边的道士的过程。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原文: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少别华阳洞,三年到此溪。
涧寒人不至,山静鸟空啼。
野径云俱黑,春潭月未西。
谁同望乡处,烟水一长堤。
诗意解析:
这首诗以“寻”为线索,讲述了诗人离开华阳洞后,经过三年时间来到南溪,寻找一位名为“常山道人”的隐士。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孤寂又略带惆怅的氛围。
- “少别华阳洞,三年到此溪”:诗人离开华阳洞不久,却用了三年才到达南溪,可见路途遥远,也暗示了诗人对这位道士的敬仰和追寻的执着。
- “涧寒人不至,山静鸟空啼”:山涧寒冷,人迹罕至,只有鸟儿在寂静中鸣叫,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深与孤寂。
- “野径云俱黑,春潭月未西”:夜晚的山路被乌云笼罩,春天的潭水映着尚未西沉的月亮,画面极具诗意,也暗示了诗人夜行寻人的艰辛。
- “谁同望乡处,烟水一长堤”: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不知有谁能与他一同眺望故乡的方向,唯有远处烟雾缭绕的长堤。
赏析:
这首诗虽短,但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出自己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疏离感。整首诗语言简练,节奏舒缓,仿佛一幅水墨画,给人以悠然自得之感。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这一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诗意,既点明了地点,也说明了诗人寻找的对象。而“寻南溪常道士”则更简洁地概括了诗的主题,突出了“寻”的过程与“道人”的身份。
在唐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向往隐居生活,他们希望通过远离尘嚣,寻求心灵的安宁。刘长卿的这首诗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它不仅是一次身体上的寻访,更是精神上的归隐之旅。
结语: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唐代山水诗中的佳作。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也感受到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