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气温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地理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理解气温的影响因素及其分布规律,有助于考生掌握区域气候特征、分析地理现象以及解答相关综合题。本文将围绕“气温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帮助学生在备考中做到有的放矢。
一、气温的基本概念
气温是指大气中空气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为单位表示。它反映了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热状况,是影响农业生产、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
二、气温的影响因素
气温的变化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纬度位置
纬度是影响气温的最基本因素。太阳辐射随纬度升高而减弱,因此低纬度地区(如赤道附近)年均温高,高纬度地区(如极地)年均温低。例如,我国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气温普遍偏高,就是由于纬度差异造成的。
2. 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的热容量不同,导致沿海地区气温变化较小,内陆地区气温变化较大。夏季,海洋升温慢,陆地升温快,形成“海风”;冬季则相反,形成“陆风”。这种差异使得沿海地区冬暖夏凉,内陆地区冬冷夏热。
3. 地形地势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来说,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山地迎风坡因降水多、云雾多,气温相对较低;背风坡则因降水少、阳光充足,气温较高。此外,盆地地形由于热量不易散失,常形成“热岛效应”。
4. 洋流性质
洋流对沿岸地区的气温有显著影响。暖流(如北大西洋暖流)能提高沿岸地区的温度,寒流(如秘鲁寒流)则会降低沿岸地区的温度。例如,欧洲西海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5. 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会影响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例如,赤道低压带控制区终年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区则炎热干燥。季风环流也会带来明显的气温变化,如东亚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6. 人类活动
城市化、工业排放、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局部地区的气温。城市热岛效应是典型的例子,城市中心的气温往往比周边农村高出2~5℃。
三、气温的分布特征
1. 全球气温分布
-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这是全球气温最基本的分布规律。
- 南北半球差异: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气温变化更明显;南半球海洋面积广,气温变化较缓。
- 等温线弯曲:由于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等温线并非完全平行,而是呈现曲折状态。
2. 中国气温分布特点
- 东西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气温变化较为温和;西部高原、盆地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 南北差异明显: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该线以北冬季寒冷,以南冬季温暖。
- 垂直地带性变化: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等地,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出现垂直气候带。
四、高考备考建议
1. 掌握基本原理:理解气温变化的根本原因,如太阳辐射、地形、洋流等,避免死记硬背。
2. 结合图表分析:学会读取等温线图、气温曲线图等,提升读图能力。
3. 联系实际案例:如“为什么新疆昼夜温差大?”、“为什么海南岛全年气温较高?”等,通过具体问题加深理解。
4. 注重综合应用:高考中常出现与农业、交通、城市规划等相关的综合题,需具备多角度分析能力。
五、总结
气温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其分布特征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对于2021届高考考生而言,掌握这些知识点不仅是应对考试的需要,更是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希望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注重理解、善于归纳、勤于练习,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