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散步》作为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它不仅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散文,更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
《散步》这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温馨的互动场景,通过一次普通的家庭散步,展现了亲情的深厚与生活的美好。作者莫怀戚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三代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传递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课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情景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散步”这一日常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例如:“你有没有和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
带领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可以设置问题,如:“文章主要写了谁?他们做了什么?心情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理解框架。
三、深入分析
引导学生逐段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例如,可以重点讲解文中描写母亲、儿子和“我”之间互动的句子,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传达情感。
四、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分享自己与家人相处的点滴,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感染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还像文中那样重视家庭的陪伴?
五、拓展延伸
可以推荐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如其他描写亲情的文章,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小作文写作,围绕“我与家人的故事”展开创作。
六、总结提升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关爱家人、珍惜亲情。
总之,《散步》这篇课文不仅是语文学习的内容,更是一次情感教育的契机。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字之美,在思考中领悟生活之理,从而实现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