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价值。《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语言简练却意境深远,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和感悟。以下是一节以《赠刘景文》为核心内容的教学片段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语言感受力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句大意,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培养热爱生活、珍惜友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友情与鼓励之情。
- 难点:把握“荷尽”“菊残”等意象所表达的季节变化与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幅秋日景象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植物、天气、人物等元素,提问:“你看到的是什么季节?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
2. 初读感知(8分钟)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随后,教师指导学生逐句朗读,注意字音、停顿与节奏。接着,教师带领学生疏通字词意思,如“荷尽”“菊残”“君”“傲霜枝”等,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诗句内容。
3. 品读感悟(1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思考:“这首诗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分别象征了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发现“荷尽”“菊残”表现出秋日的萧瑟,而“傲霜枝”则体现了菊花不畏寒霜的坚强品格。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像‘傲霜枝’一样的人或事?”学生踊跃发言,分享自己身边坚持努力、勇敢面对困难的例子,从而深化对诗意的理解。
4. 拓展延伸(7分钟)
教师展示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如《山行》《望洞庭》,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作的意境与情感表达方式。同时,鼓励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赠刘景文》,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分享。
5. 总结升华(3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古诗不仅有美,更有情。最后,布置作业:将《赠刘景文》改编成小故事,并配上插图,下节课进行展示。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朗读品悟、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情感体验。同时,通过拓展阅读与创作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注重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诗意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结语:
《赠刘景文》虽短,却蕴含深意。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韵律之美,在品析中领悟情感之真,真正实现“以诗育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