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原本静默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如何让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走进文本、感受情感、理解内涵?答案或许就藏在“教学情境”的营造之中。
教学情境,并非简单的场景布置,而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它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使他们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和思维训练。这样的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充满互动与创造的空间。
记得有一次,在讲解《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我没有直接进入文章内容,而是先播放了一段关于农村生活的视频,配上悠扬的笛声,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那个生活在海边的小男孩。当他们睁开眼时,眼神中多了一份好奇与期待。接着,我引导他们从“我”与“闰土”的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再让他们分角色朗读,甚至尝试改编成小剧本。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孩子们不仅读懂了文字,更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情境的创设,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让语文课更有温度、更有深度。它让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让遥远的故事贴近生活,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当然,情境的创设也需要讲究方法。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也不能过于复杂,否则会喧宾夺主。一个恰当的情境,就像一扇窗,打开后能让学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始终相信,语文不仅是语言的积累,更是心灵的滋养。而创设教学情境,正是我们打开这扇窗的一把钥匙。它让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 一位语文教师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