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雷雨》是一篇描写自然现象、富有画面感的短文。它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雷雨来临前后的景象变化,帮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本文将提供《雷雨》的原文内容,并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一份适合二年级学生的教案。
一、课文原文:《雷雨》
雷雨来了。
天黑沉沉的,像要下雨了。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树叶沙沙地响。接着,乌云密布,天空变得灰蒙蒙的。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下来,打在窗户上,发出“啪啪”的声音。
雨越下越大,地上积起了水洼。雷公公在天上敲鼓,闪电姐姐在空中跳舞。小朋友们都躲进屋里,看着窗外的雨景,心里既害怕又兴奋。
过了一会儿,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天空亮了起来。空气变得清新,花草树木都湿漉漉的,好像洗了个澡。小鸟飞出来,唱着歌,好像在说:“雨后真美!”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描写雷雨过程的词语和句子。
-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然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的意境。
-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周围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雷雨前后景色的变化。
- 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雨中的景象。
四、教学准备
- 教师:课文PPT、图片(雷雨前后景象)、录音设备。
- 学生:预习课文,准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几张雷雨前后的图片,提问:
> “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雨吗?下雨前和下雨后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雷雨的文章,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课文(8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语句的流畅性。
3. 教师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发音。
(三)精读课文(15分钟)
1. 分段讲解
- 雷雨来临前的景象。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天气变化的词语,如“黑沉沉”、“乌云密布”等。
- 雷雨中的景象。
重点理解“豆大的雨点”、“雷公公敲鼓”、“闪电姐姐跳舞”等比喻句。
- 第三段:雨后的景象。
引导学生体会雨后世界的清新与美丽。
2. 小组讨论
- “你觉得雷雨时最有趣的是什么?”
- “如果你在雨中,你会做什么?”
(四)拓展延伸(8分钟)
1. 仿写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结构,描写一次自己经历过的天气变化。
例如:“阳光明媚的早晨,突然……”
2.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扮演“雷公公”、“闪电姐姐”、“小雨点”等角色,进行情景表演。
(五)总结与作业(4分钟)
1. 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强调雷雨带来的变化和美感。
2. 布置作业
- 抄写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 观察一次天气变化,写一段话。
六、板书设计
```
雷雨
↓
雨前:黑沉沉、乌云密布
↓
雨中:大雨、雷声、闪电
↓
雨后:阳光、清新、美丽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增强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积累描写自然的词汇,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
如需配套的PPT课件或教学视频资源,可继续关注后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