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这一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不仅是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重要环节,更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措施。为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的医院保洁卫生管理制度,是医院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公共区域、诊疗区、病房、走廊、卫生间、厨房、仓库等场所的日常清洁与维护工作。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手段,确保医院整体环境整洁、有序,营造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医疗环境。
一、职责分工
1. 保洁主管:负责统筹安排保洁工作,监督各区域的清洁质量,定期检查并评估保洁人员的工作表现。
2. 保洁员: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标准完成各自区域的清洁任务,及时处理突发性污染或垃圾问题。
3. 科室负责人:配合保洁部门开展相关工作,督促本科室员工遵守卫生管理制度,共同维护良好环境。
二、清洁作业标准
1. 地面清洁:每日至少清扫两次,重点区域如门诊大厅、病房走廊等应根据人流情况增加清扫频次。地面应无积水、无杂物、无污渍。
2. 墙面与门窗:每周至少擦拭一次,确保无灰尘、无污迹,特别注意窗台、门框等易积灰部位。
3. 卫生间管理:实行定时清洁与随时清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马桶、洗手池、地面干净无异味,消毒液使用符合规范。
4. 医疗废物处理:严格按照医疗垃圾分类要求进行收集、存放和转运,严禁混放、乱丢,防止交叉感染。
三、清洁工具与用品管理
1. 清洁工具应分区使用,避免交叉污染,如拖把、抹布等应有明显标识区分不同区域。
2. 所有清洁用品应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定期检查库存,确保供应充足。
3. 使用后的清洁工具应及时清洗、晾干,并按类别存放,防止滋生细菌。
四、培训与考核
1. 定期组织保洁人员参加卫生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2. 建立保洁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将清洁质量、工作态度、出勤情况等纳入考核范围,激励员工提升服务质量。
3. 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扣罚工资或辞退处理。
五、应急处理机制
1. 遇到突发性污染事件(如液体泼洒、食物残渣等),保洁人员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清理,防止扩散。
2. 如发生疑似传染病污染情况,应立即上报,并启动应急预案,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消毒与防控工作。
六、监督与反馈
1. 医院管理层应定期对保洁工作进行抽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鼓励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保洁服务提出意见和建议,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持续优化服务质量。
总之,医院保洁卫生管理制度的实施,不仅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形象,更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只有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医院环境的洁净与安全,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