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历史智慧。其中,《退战》一文虽不为世人熟知,但其内容却极具思想价值,展现了作者对战争、和平以及人性的深刻思考。本文将呈现《退战》的原文,并附上详细的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原文:
昔者,吴越争雄,战于江上。越王勾践败于夫椒,遂退守会稽。群臣皆惧,惟范蠡进曰:“此非天命也,乃人谋之失耳。今宜修德以待时,不可轻战。”
越王曰:“吾已败矣,何以图存?”
范蠡曰:“兵者,诡道也。胜而不骄,败而不馁,方能成事。今虽失利,然国未亡,民未散,士气尚存,可图再起。”
于是越王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复旧业,灭吴而霸。
故曰:退战非怯,乃智也;避锋非逃,乃谋也。
翻译:
从前,吴国与越国争霸,双方在江上交战。越王勾践在夫椒之战中失败,于是退守会稽山。群臣都感到恐惧,只有范蠡进言说:“这不是天命的安排,而是人为谋划的失误。现在应该修养德行,等待时机,不能轻易开战。”
越王问:“我已经失败了,还能怎么图谋生存呢?”
范蠡回答:“战争是一种诡诈之道。胜利时不骄傲,失败时不气馁,才能成就大事。如今虽然失利,但国家尚未灭亡,百姓尚未流散,士兵的士气仍然存在,可以图谋再次崛起。”
于是越王开始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和训练,最终恢复了旧有的基业,灭掉了吴国,成为一方霸主。
因此说:退战并不是胆怯,而是智慧的表现;避开锋芒并不是逃跑,而是深思熟虑的策略。
结语:
《退战》一文通过越王勾践的经历,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逆境中保持冷静、积蓄力量,是实现复兴的关键。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载,更是一部关于智慧与坚韧的启示录。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兴衰中,这种“退而求进”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