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常涉及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理解,尤其是论述类文本。其中,钱钟书先生的《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和《谈中国诗》两篇文章,因其深刻的文学见解和独特的比较视角,成为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的重要内容。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是钱钟书对中西方诗歌在情感表达、审美趣味等方面进行对比的一篇重要文章。他指出,中西方诗歌虽然都以抒情为主,但在表现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国诗歌讲究含蓄蕴藉,注重意境的营造,而西方诗歌则更倾向于直白、热烈的情感表达。这种差异不仅源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谈中国诗》则是钱钟书对中国古典诗歌特点的系统总结。他强调,中国诗歌在形式上虽短小精悍,但内涵丰富,往往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深邃的思想感情。他指出,中国诗歌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感受到无限的意蕴。同时,他也提到,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相比,在结构上更为自由,不拘泥于格律,更重神韵。
这两篇文章在高考中常常被作为论述性文本阅读材料出现,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考生需要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并结合自身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从考试角度来看,学生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抓住核心观点: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是对比中西诗的差异,还是探讨中国诗的特点。
2. 梳理论证结构:了解文章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是否有举例、引用、对比等手法。
3. 理解语言风格:钱钟书的语言典雅、幽默,富有哲理,学生应学会欣赏其语言特色。
4. 联系实际:在答题时,可以适当联系现实生活或所学知识,增强答题的深度与广度。
总之,《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和《谈中国诗》不仅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高考语文中不可忽视的阅读材料。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深入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