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尝读《史记》,观其文辞,思其人志。太史公者,司马迁也,西汉之史官,亦为一代文豪。其所作《史记》,乃中国史书之首,纪传体之始,后世所宗。然《史记》之成,非一日之功,实为其一生心血之所凝。
昔年,司马迁承父业,世为太史,掌天文历法,兼修史事。其父司马谈,博学多才,志在修史,然未竟其业,临终托付于子。司马迁感念父恩,立志续父遗志,遂广览群书,遍访四方,以求史实之真。
然天有不测风云,时值汉武帝之时,李陵兵败,司马迁因言获罪,受腐刑。此乃奇耻大辱,常人难以承受。然司马迁忍辱负重,不堕其志,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遂发愤著书,历时十余载,终成《史记》百三十篇。
《太史公自序》者,乃司马迁自述其生平、志向与著书之缘由。其文辞简练,情感真挚,字里行间,尽显其忧国忧民之心,亦见其坚韧不拔之志。他不仅记录历史,更寄托理想,寓褒贬于笔端,寄哀思于字里。
彼时之史书,多为帝王将相之事迹,而司马迁则独辟蹊径,详载人物,尤重民间英雄、奇士异人。其笔下之人,有悲有喜,有忠有奸,皆具血肉,令人动容。故后人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今读《太史公自序》,虽隔千年,犹能感其心志。司马迁之精神,非仅在于史笔之精,更在于其不屈不挠、以身殉道之志。吾辈当以此为鉴,知史以明志,敬贤以修身,方不负前人之苦心。
是以,余谨以此文,缅怀太史公之风骨,亦勉己以志于学,慎于行,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