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 掌握文中描写日出景象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 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提升观察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
- 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观察生活、感受美好的意识。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如何按时间顺序描绘日出的过程,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 难点:体会作者在描写中蕴含的情感,感悟“光明终将战胜黑暗”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包含海上日出的图片、视频)、课文录音、板书设计。
-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准备朗读练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海上日出的视频或展示几张优美的日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你见过日出吗?你印象中的日出是什么样的?”激发学生兴趣。
2.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海上日出》,简要介绍作者巴金,说明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检查反馈
指名朗读,纠正发音;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3. 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结构: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个部分。
(三)精读品味(20分钟)
1. 分段品读
- 日出前: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天空颜色变化的词语,如“微红”“红霞”“光亮”。
讨论:作者为什么用“静寂”来描写海面?这表现了什么?
- 日出时:
精读描写太阳升起过程的句子,如“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使劲儿向上爬。”
分析比喻手法,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
- 日出后:
朗读结尾部分,理解“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句话的含义。
讨论: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伟大的奇观”?它象征着什么?
2.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把日出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的?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日出,尝试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并与课文进行比较。
2. 情感升华
结合“光明终将战胜黑暗”的主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坚持”“希望”的理解。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回顾内容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强调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 布置作业
- 写一篇短文,描写你见过的一次日出或日落。
-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
海上日出
日出前:微红 → 红霞 → 光亮
日出时:太阳上升 → 跃出海面 → 光芒四射
日出后:光芒万丈 → 奇观
象征意义:光明战胜黑暗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以朗读为主线,结合图文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激发其对自然的热爱。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写作训练,提升其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