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6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故事因其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经典童话,通过一个关于爱与分享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理。本文将围绕这篇课文,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情感的表达。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话中蕴含的真善美,懂得分享与关爱的重要性。
2.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巨人由自私到善良的变化过程,感悟“快乐应当与人分享”的道理。
- 难点: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变化的写作技巧。
3. 教学准备
-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图片与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4.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充满魔法的花园?”引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教师纠正发音,讲解生字词。
(3)精读理解:分段阅读,分析巨人性格的变化,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句,如“春天来了,可是这花园里却仍然一片荒凉。”
(4)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为什么巨人的花园会变得美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分享的意义。
(5)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或画出心中的花园。
(6)总结升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强调“分享带来快乐”的主题。
二、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巨人的花园》为载体,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情感,在交流中提升思维。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能够主动发言,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讨论“为什么花园变美了”这一问题时,很多学生都能从“分享”“友善”等角度进行思考,说明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已经超越了表面,进入了深层思考。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朗读时语速较快,未能充分体会文章的情感;个别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此外,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导致最后的拓展环节未能充分展开。
针对这些问题,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朗读指导,增强学生的语感训练;同时,采用多样化的分组方式,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度。此外,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效落实。
总之,《巨人的花园》不仅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情感与价值观的熏陶。作为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思考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