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风匣,土炕散文】老屋的院子里,还留着一头驴的影子。那是一头黄毛老驴,皮毛早已褪色,眼神却依旧温顺。它曾是村里最勤快的劳力,拉车、耕地、驮货,从不喊累。可如今,它早已不在了,只剩下几根枯草在风中摇曳,仿佛还在追忆那段与人共度的岁月。
风匣,是老屋里的“心脏”。冬天里,它总是咕噜咕噜地响,把柴火的热气一点点送进屋里。风匣的构造简单,却极有讲究。木制的外壳,中间是铁皮做的风箱,一拉一推,便能鼓起火焰。那时没有电,没有暖气,全靠这风匣,把寒冷挡在门外。母亲总说:“风匣一响,家里就暖和了。”
土炕,是冬日里最温暖的港湾。它用泥土砌成,上面铺着厚厚的稻草和棉被。晚上睡觉时,身子一躺下,便像是陷进了云朵里。炕下的灶台烧着柴火,热量顺着砖缝慢慢爬上来,把整个屋子都暖得像个温室。小时候,我常趴在炕上听爷爷讲故事,他那沙哑的声音混着灶火的噼啪声,成了我记忆中最深的底色。
驴、风匣、土炕,三者虽无言语,却默默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它们曾是乡村生活的缩影,是人们与自然搏斗的工具,也是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回忆。如今,这些老物件大多已被淘汰,但它们的故事,依然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
或许,正是这些平凡的事物,才让生活有了温度,让记忆有了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