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屈军生:卓文君当垆的(ldquo及垆及rdquo及是什么?)】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段才子佳人的爱情传奇,不仅因其浪漫色彩而被传颂,更因其中一些细节而引发后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探讨。其中,“卓文君当垆”的典故,尤为引人关注。而“当垆”中的“垆”,究竟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垆”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文中却有其特定的含义。从字形上看,“垆”由“土”和“卢”组成,本义是指一种烧制陶器或冶炼金属的土灶台。在古代,尤其是在汉代,酒肆、茶馆等场所常设有“垆”,作为煮酒、温酒的设施。因此,“当垆”一词,最初便是指在酒炉旁卖酒的情景。
那么,为何卓文君要“当垆”呢?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后,生活贫困,于是两人开了一家酒铺,卓文君亲自在酒垆前卖酒,司马相如则负责打理店务。这种行为在当时看来,虽有违礼教,但却体现了他们不畏世俗、追求真爱的精神。
“垆”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酒炉,更是文化象征。它代表着一种生活的状态,一种独立自强的态度。卓文君以女子之身,敢于在市井间谋生,不仅展现了她的智慧与勇气,也反映出汉代社会中某些开放与包容的一面。
此外,“当垆”一词后来也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见意象,常用来形容才女或女子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尊严与风骨。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金钗客,老大嫁作商人妇。”虽然诗中并未直接提到“垆”,但那种在世俗中挣扎求存的意境,与卓文君“当垆”的形象颇为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垆”在不同语境下也有不同的解释。有时它也可泛指酒馆、酒楼,甚至可以引申为一种社交场所。因此,“当垆”不仅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历史记忆。
总的来说,“卓文君当垆”的“垆”,既是物质意义上的酒炉,也是精神层面的象征。它见证了爱情的力量,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独立与坚韧。如今,当我们再次提起这个故事时,或许不只是为了欣赏一段佳话,更是为了从中汲取一种面对困境时的勇气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