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和译文】《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后被宋代儒者单独抽出,成为独立的经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后由朱熹整理并加以注释,成为理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庸》强调“中和之道”,主张在行为与思想上保持适度、平衡,不偏不倚,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秩序。
一、《中庸》原文(节选)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第二章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三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四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二、译文解析
第一章
上天赋予人的本质叫做“性”,遵循这种本性去行事叫做“道”,按照道来修养自己叫做“教”。
“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因此,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要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警惕。
没有比隐秘之处更容易显露,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明显,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要小心谨慎。
第二章
人在情绪未被激发时的状态叫做“中”,情绪表达出来但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就能自然生长。
第三章
孔子说:“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能做到中庸,是因为他能随时保持适中;小人之所以做不到中庸,是因为他们无所顾忌、肆意妄为。”
第四章
孔子说:“舜真是有大智慧啊!他喜欢提问,善于听取身边人的意见,隐藏别人的缺点,宣扬别人的优点,掌握事物的两端,以适中的方式施用于百姓,这正是舜之所以成为圣王的原因吧!”
三、理解与启示
《中庸》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提倡的“中和”理念,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行为的适度,避免极端与偏颇。这种思想对现代人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如何保持内心的稳定,如何在冲突中寻求平衡,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此外,《中庸》也强调“慎独”,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坚守道德操守,这是一种高度自律的表现。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尤为重要,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内心的价值观与道德底线。
四、结语
《中庸》虽篇幅不长,但内容深刻,语言简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人生智慧。它不仅是古代士人修身治学的重要参考,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思考人生、处理人际关系、调节情绪的重要指导。通过阅读与理解《中庸》,我们可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条通往内心安宁与社会和谐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