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试讲稿)】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的梗概,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学习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廉颇与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宽容大度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将相和”的原因及其意义。
- 难点:体会人物心理变化及语言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课文录音、角色扮演道具(如官帽、披风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战国时期的短视频,引出“将相和”的故事背景。提问:“你们知道‘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吗?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词语。
2. 教师讲解重点词句,如“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
3. 提问引导学生概括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
1. 分组讨论:
- 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 他们在面对矛盾时是如何处理的?
- 你认为他们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2. 角色扮演活动:
- 学生分角色朗读“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片段。
- 模拟对话,体验人物心理变化。
3. 教师引导总结:
- 廉颇勇猛但急躁,蔺相如机智且有远见。
- 两人从冲突到和解,体现了“以国为重”的胸怀。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10分钟)
1. 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遇到过类似“将相和”的情况?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
2. 播放视频《将相和》动画片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强调“将相和”的意义: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是实现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将相”》,谈谈你对文中人物的看法。
2. 预习下一课,思考“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五、板书设计
```
课题:《将相和》
一、故事
1. 渑池之会——蔺相如智斗秦王
2. 负荆请罪——廉颇知错就改
二、人物形象:
将:廉颇——勇猛但易怒
相:蔺相如——智慧而宽容
三、主题思想: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团结协作方能成就大事
```
六、教学反思(试讲后)
本次试讲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尤其是角色扮演环节,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但在时间分配上略显紧张,部分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今后可尝试更多互动形式,提升课堂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