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给予”带来的快乐,学会从文本中提炼情感和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分享与付出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主题,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 难点:引导学生将“给予”的快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培养感恩与奉献精神。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在帮助别人之后感到特别开心?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播放一段关于“给予”的温馨短片,引出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尝试理解大意。
2.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带领学生认读并讲解重点词语。
3. 提问:文中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给了谁什么?结果如何?
(三)精读感悟(15分钟)
1. 分段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例如:“当他看到弟弟高兴的样子时,心里也充满了喜悦。”
2.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你能找到哪些依据?
3.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给予”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播放几则关于“给予”的小故事或名言,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 学生分组讨论: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去“给予”?
3.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给予计划”,如帮助同学、照顾家人等。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给予”带来的快乐与意义。
鼓励学生将“给予”作为一种习惯,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爱心。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写一篇短文《我给他人的一次帮助》,记录一次自己“给予”的经历。
2. 和家长一起完成一件“给予”之事,并写出感受。
五、板书设计:
```
给予是快乐的
爱心 + 助人 = 快乐
分享 = 温暖
帮助他人 = 自我价值的实现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情感体验、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给予”的美好。今后可以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共鸣,使课堂更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