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背景知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1年写给当时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法国军官巴特勒上尉的一封公开信。这封信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道德批判的文本,反映了作者对侵略行为的强烈谴责与对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深切同情。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其在亚洲的贸易利益,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联合出兵,攻入北京,并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文化损失。这一事件成为近代中国屈辱史的重要篇章。
巴特勒上尉作为英法联军的一员,曾参与此次远征。他在战后向雨果征求意见,希望得到对其行为的肯定或支持。然而,雨果却以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件回应,表达了对这场战争的愤怒与不满。
二、写作背景
雨果在信中明确表示,他并不认同英法两国的军事行动。他认为,侵略者的行为是对文明的践踏,是对人类良知的挑战。他用“两个强盗”来形容英法两国,指出他们并非正义的化身,而是野蛮的掠夺者。
在这封信中,雨果不仅批评了战争本身,还赞扬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尤其是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他将圆明园称为“世界奇迹”,并强调其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三、文章内容简析
信中,雨果以一种冷静而坚定的语气,揭露了英法联军的暴行。他指出,虽然这些国家打着“文明”的旗号进行侵略,但他们的行为却暴露了真正的野蛮本质。他呼吁人们正视历史,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反对任何形式的强权与压迫。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与敬意,认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不应因一时的屈辱而被轻视。
四、现实意义
尽管这封信写于19世纪,但它所传达的思想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历史不应被遗忘,正义应当被坚持;面对不公,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发出自己的声音。
此外,这封信也体现了雨果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他敢于直面历史真相,勇于表达自己的立场,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五、教学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不仅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与道德教育课。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遭遇,理解战争带来的伤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
总之,这篇信件不仅是雨果个人思想的体现,也是世界反殖民、反侵略精神的象征。它跨越时空,依然激励着人们追求和平、正义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