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狼》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狼》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短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寓意深刻。文章通过一个屠夫与两只狼之间的斗智斗勇,揭示了“邪不压正”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不仅具有较强的叙事性,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适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
-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讨论、探究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归纳主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正义与智慧的赞美;
- 增强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智慧意识;
-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与课文内容的把握;
- 教学难点: 文章寓意的理解与现实意义的延伸。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字词积累。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入“狼”这一形象,引发学生兴趣;
- 提问:“你认为狼是什么样的动物?你对狼有怎样的印象?”
2. 整体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圈画疑难字词;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
- 分组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文言词句讲解(15分钟)
- 重点讲解“止”、“缀”、“眈眈”、“少时”等关键词;
-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
-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4.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 布置作业:整理文言词汇,抄写课文并翻译。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理解寓意
1. 复习导入(5分钟)
-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 邀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2. 文本分析(20分钟)
- 分析屠夫与狼的互动过程,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 讨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一句的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
3. 主题探究(15分钟)
- 小组讨论: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智”与“勇”?
-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邪不压正”的理解;
-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现象,拓展思维。
4. 课堂小结(5分钟)
- 总结文章主旨;
-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关注传统文化经典。
六、板书设计
```
┌───────────────┐
│初读感知 │
│文言词句 │
│疏通文意 │
└───────────────┘
↓
┌───────────────┐
│深入分析 │
│人物心理 │
│主旨探讨 │
└───────────────┘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文言文基础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结合。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寓意时,也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
八、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从《狼》中学到了什么;
3. 阅读《聊斋志异》其他篇章,做读书笔记。
备注: 本教学设计可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