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资讯 > 精选范文 >

琵琶行教案

2025-07-08 15:06:02

问题描述:

琵琶行教案,这个怎么解决啊?求快回!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8 15:06:02

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琵琶行》的写作背景,掌握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及情感表达方式;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重点段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与情感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与琵琶女之间的共鸣,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层含义,培养共情能力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中“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描写艺术,分析琵琶女的形象及其与诗人的情感联系。

- 难点: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内涵,感悟作者在人生失意中的豁达情怀。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资料(如琵琶曲)、课文朗读录音。

- 学生预习:通读全文,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琵琶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问:“你听到的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你是这首诗的主人公,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引出课题《琵琶行》。

2. 作者与背景介绍(8分钟)

- 白居易简介: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创作背景: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此期间创作了《琵琶行》。

- 作品意义:通过听琵琶女弹奏,抒发自身遭遇,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3. 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停顿。

- 提问:诗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你认为哪一部分最打动你?

4. 品读赏析(20分钟)

- 第一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至“此时无声胜有声”):

- 分析琵琶女的演奏技艺,体会“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比喻之美。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音乐的层次变化。

- 第二部分(“银瓶乍破水浆迸……”至“东船西舫悄无言”):

- 体会琵琶女情绪的变化,从低沉到激昂,再到戛然而止。

- 探讨“曲终人不见,江心秋月白”的意境,感受余韵悠长。

- 第三部分(“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结尾):

- 分析诗人与琵琶女的相似遭遇,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意。

- 讨论诗人的情感变化:由同情到共鸣,最终达到一种超脱。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小组讨论:如果你是白居易,面对琵琶女的遭遇,你会如何回应?

- 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其他作品,如《长恨歌》《卖炭翁》,感受其现实主义风格。

6. 课堂总结(5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语言的精妙与情感的真挚。

-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琵琶行

┌───────────────┐

│ 作者:白居易 │

│ 背景:贬谪江州 │

└───────────────┘

┌───────────────┐

│ 琵琶女:技艺高超│

│ 情感丰富 │

└───────────────┘

┌───────────────┐

│ 诗人:感同身受 │

│ 同病相怜 │

└───────────────┘

┌───────────────┐

│ 主题:天涯沦落人 │

│ 共情共鸣 │

└───────────────┘

```

六、教学反思(课后)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琵琶行》,注重情感体验与语言品味的结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对古诗文语言特色的挖掘,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