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中学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不仅关乎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生活的实践。当我翻开约翰·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对这位现代教育思想奠基人的敬意,更是对“在做中学”这一理念的深刻共鸣。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不应是脱离现实的空谈,而应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紧密相连。他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主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思考和成长。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它不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工具,而是为了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在做中学”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教育哲学。它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引导者和协助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问题解决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
杜威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如何培养创造力?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让教育真正服务于每一个个体?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在做中学”的实践中。
我曾见过一些课堂上,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也见过一些学生在项目制学习中,展现出惊人的热情和能力。这让我更加确信,真正的教育,必须建立在体验和行动之上。只有当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内化所学的知识。
当然,“在做中学”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理论学习。相反,它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如杜威所说:“经验是教育的基础。”但这里的“经验”,不仅仅是生活中的经历,更是经过反思和整合的学习过程。
读完《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不禁思考: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课堂,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做”?未来的教育,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而非分数?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动性。而“在做中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愿我们都能在教育的路上,不忘初心,坚持实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成长、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