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教育案例(教师教育叙事范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德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说教,更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导。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始终坚信: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知识的滋养,更需要心灵的引领。以下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德育教育案例,它让我更加坚定了“以爱育人”的信念。
那是一个普通的初一班级,班上有一位叫小林的学生。他性格内向,成绩中等,平时很少与同学交流,上课也总是低着头,似乎对一切都漠不关心。起初,我以为他只是性格使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他的行为逐渐变得消极,甚至在一次月考后,他竟然没有交试卷,还和同学发生了争执。
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批评或责备,而是选择从了解他开始。通过与他的家长沟通,我得知小林的家庭环境并不理想,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长期缺乏亲情陪伴,让他内心孤独、自卑,甚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了解到这些后,我决定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我不再只关注他的成绩,而是更多地关注他的情绪变化。我利用课余时间与他谈心,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班级活动中,我特意安排他担任一些简单的任务,让他感受到被信任和重视。慢慢地,小林开始愿意开口说话了,虽然还是不多,但至少不再封闭自己。
有一次,班级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感恩父母”的演讲比赛。我鼓励小林参加,并主动帮他修改稿子。虽然他一开始很犹豫,但在我的支持下,他最终站上了讲台。那一刻,我看到他眼里有光,声音虽小,却充满了力量。演讲结束后,全班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而小林第一次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德育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真诚去打动他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被唤醒的种子,只要我们用心去浇灌,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继续关注小林的成长,帮助他建立自信心,引导他正确面对挫折。渐渐地,他不仅在学习上有了进步,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变得更加开朗。毕业时,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老师,谢谢您没有放弃我,是您让我相信自己也能变得更好。”
这正是德育教育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教书育人,更是塑造人格、点亮希望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只有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让教育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结语:
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它需要教师的耐心、智慧与爱心。每一个教育故事背后,都是一个生命的成长历程。愿我们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教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