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学设计5】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香菱学诗》的基本内容,掌握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 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香菱对诗歌的热爱与执着,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
- 增强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学诗的过程和心理变化。
-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香菱学诗所传达的教育意义与人生哲理。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原文、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在《红楼梦》中,有一位女子虽然出身卑微,却对诗歌有着极高的追求,她是谁?她又是如何学习诗歌的?”
引导学生回顾《红楼梦》相关内容,引出课题《香菱学诗》。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感情基调。
2. 教师简要介绍《香菱学诗》的背景,包括香菱的身份、处境及学诗的原因。
3. 学生分组讨论:香菱学诗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困难?她是如何克服的?
(三)文本细读(20分钟)
1. 人物形象分析
- 香菱:聪明好学、执着坚韧、富有才情。
- 林黛玉:才情出众、耐心指导、善于启发。
- 薛宝钗:稳重贤淑,对香菱也有一定的关心。
2. 关键语句分析
- “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门深锁无人问’……”
引导学生体会香菱对诗歌的热爱与审美追求。
- “你且把这诗抄了,明日来问我。”
分析林黛玉的教学方式,体会“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3. 语言特色分析
- 本文语言朴实自然,人物对话生动真实,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描写技巧。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
- 讨论: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也需要像香菱一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
- 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坚持学习、追求梦想的故事。
2. 比较阅读
- 对比《香菱学诗》与《孔乙己》中人物对待学习的态度,探讨不同人物背后的社会背景与心理动机。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
香菱虽出身低微,但她对诗歌的热爱与不懈追求令人敬佩。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境,只要心怀梦想、坚持不懈,就能实现自我价值。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像香菱一样,保持一颗求知若渴的心。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香菱学诗”这件事的看法。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模仿香菱的方式进行赏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
——从“学诗”看“学人”
香菱:执着、好学、善思
林黛玉:细致、耐心、慧心
教育启示:因材施教、激发兴趣、尊重个性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以文本为核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训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凑,部分环节可进一步细化,以提升课堂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