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获奖课堂实录】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授课内容,凭借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形象的引导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设计,赢得了评委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最终荣获优秀课例奖。以下是一节真实还原的课堂实录,展现了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瞬间与教学智慧。
一、导入新课
教师走上讲台,面带微笑,用一句“同学们,你们知道‘林教头’是谁吗?”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是《水浒传》里的人物!”“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他被高俅陷害,最后上了梁山!”教师点头肯定,并顺势引入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水浒传》中非常经典的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二、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了一段由学生自编自导的微电影片段,画面中林冲在风雪中独行,背景音乐低沉悲凉,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学生看完后,教师提问:“这段视频给你什么感受?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感觉很冷,也很孤单。”“林冲好像很无助。”“他好像在逃命。”
教师总结道:“这正是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所营造出的氛围,也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分析的部分。”
三、文本细读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重点分析“风雪”这一意象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理解:
- “风雪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也象征着林冲内心的压抑和命运的不公。”
- “风雪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比如林冲在雪地里听到了敌人的阴谋,从而决定反抗。”
教师适时点拨:“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往往不只是为了渲染气氛,更是为了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推进。林冲的性格变化,正是在风雪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
四、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节,分析林冲的性格变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整理出林冲从“忍”到“怒”的转变过程:
- 忍:面对高俅的陷害,他选择隐忍,甚至写下“誓死不回东京”。
- 怒:在风雪山神庙中,听到敌人的阴谋,终于爆发,杀死了仇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教师点评:“林冲的转变不是突然的,而是由一次次的压迫和打击累积而成的。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正是《水浒传》的魅力所在。”
五、拓展延伸
教师布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是林冲,你会如何选择?是继续忍让,还是奋起反抗?”学生展开激烈讨论,有的认为应该忍耐,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允许轻易反抗;也有人认为,如果一味忍让,只会让恶人得逞。
教师总结:“每个人的选择都受到时代、环境和个人性格的影响。但无论何时,保持良知和正义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坚守的底线。”
六、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了环境描写的重要性、人物性格的转变过程以及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像林冲一样,在困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七、作业布置
1. 摘抄文中描写风雪的句子,并写出你的感受。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林教头”这一人物的看法。
结语:
这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课堂实录,不仅展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也体现了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的良好学习状态。通过文本细读、情感共鸣与思想碰撞,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提升了语文素养,也加深了对古典文学的理解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