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学实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6页)】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一直以其朴实而深刻的教学风格受到广泛赞誉。他所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不仅是一次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更是一场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这篇教学实录虽仅有六页,却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智慧与人文关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片段,展现了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和对社会的深切关怀。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急于将学生带入对鲁迅的“神化”之中,而是引导他们从细节入手,感受一位真实、有血有肉的长者形象。
在课堂导入环节,于老师没有采用常见的背景介绍方式,而是通过提问“你印象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鲁迅的初步认识。这种开放式的提问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接下来,于老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注重语言的品味与情感的体验。他特别关注文中一些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的细节描写,如鲁迅先生的笑、他的关心、他对青年的爱护等。通过这些细节,学生们逐渐理解到,鲁迅并非遥不可及的“思想家”,而是一个温暖、慈爱、充满人性光辉的普通人。
在阅读过程中,于永正老师还巧妙地运用了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失深度。他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鲁迅的情感,从而实现文本与生活的联结。
此外,于老师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以学定教”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并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寻找答案。
整堂课虽然只有六页教学实录,但内容充实、结构清晰,充分体现了于永正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他的课堂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是注重实质性的语文素养提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总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的教学实录,不仅是对一篇优秀散文的精彩解读,更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深刻诠释。它提醒我们,语文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心灵的触动与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