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涉江》全诗】《涉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的一篇抒情长诗,收录于《楚辞·九章》之中。此诗以诗人渡江为线索,抒发了他被流放后的悲愤、孤寂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全诗情感深沉,语言瑰丽,是屈原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
原文如下:
>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 帷裳而自修兮,虽不吾知其可哀。
>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诗意解析:
《涉江》一诗,表面写的是诗人渡江时的所见所感,实则寄托了他对理想与人格的坚守。诗中“余幼好此奇服”一句,表明诗人自小就喜爱高洁之志,即使年岁渐长,也不改初衷。他以“木兰坠露”、“秋菊落英”自喻,象征自己清白高洁的品性。
在诗中,屈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但并未因此放弃信念。他宁愿“体解”也不愿改变内心的原则,体现出一种坚定的自我意识和精神追求。
艺术特色:
1. 象征手法丰富:如“木兰”、“秋菊”、“芰荷”、“芙蓉”等自然意象,皆象征高洁、纯净,体现屈原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2. 情感真挚强烈:诗中情感起伏跌宕,既有孤独悲凉,也有坚定自信,展现出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3. 语言华美绚丽:句式多用对仗、排比,节奏感强,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
结语:
《涉江》不仅是屈原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中国古代士人精神风貌的缩影。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与高洁。正如诗中所言:“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正是屈原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