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全文朗读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简练、朗朗上口,历来被广泛用于儿童识字与道德教育。虽然其篇幅不长,但涵盖的内容却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文化、伦理、人生哲理等多个方面。本文将对《三字经》的全文进行朗读,并对其含义进行详细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三字经》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伦正。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若广学,惟恐忘。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笔书,归墨砚。
文房具,方始备。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
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
范仲淹,少孤贫。
苦学成,名显闻。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不息。
尔小生,宜勉力。
昔仲尼,师郯子。
郯子贤,而师之。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学。
如车胤,如孙康。
益知学,守志强。
宋王安石,介甫名。
幼敏悟,聪慧明。
彼虽幼,已知名。
尔今后,当自省。
二、《三字经》的核心思想
《三字经》以“性本善”开篇,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与行为。因此,教育尤为重要,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同步进行,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书中通过大量历史人物的事迹(如孟母三迁、窦燕山教子、孔融让梨等),来说明孝道、礼仪、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涵盖了天文、地理、数理、伦理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全面塑造儿童的道德观念与知识结构。
三、结语
《三字经》虽短,却蕴含深远。它不仅是古代儿童启蒙的必读教材,也是现代人了解传统文化、修身立德的重要参考。通过朗读与理解,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光芒,也能从中汲取力量,指导今天的成长与生活。
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在阅读《三字经》的过程中,获得启发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