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下语文14驿路梨花】《驿路梨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彭荆风。这篇文章以“梨花”为线索,通过描写一个偏远山村中一座小茅屋的来历和守护者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互助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光辉的赞美。
文章开篇描绘了边疆地区的一条山路,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忽然看到一缕炊烟,接着便是一座小茅屋。这间茅屋虽简陋,却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作者在文中通过回忆的方式,讲述了这间茅屋的由来:原来是一位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往行人,在一次巡逻途中发现了一个被风雨打湿的旅客,于是决定修建这座小屋,以便帮助更多的人。
随后,文章又引出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位哈尼族小姑娘,她每天都会来照顾这间茅屋,打扫卫生、准备柴火,仿佛这间屋子是她的家一样。她不仅照顾着过路的行人,还默默传承着那位战士的精神。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品质,正是文章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在语言表达上,《驿路梨花》采用了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梨花盛开、山间小路、炊烟袅袅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文章中的对话也简洁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人物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
此外,文章还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梨花”作为贯穿全文的重要意象。梨花洁白无瑕,象征着纯洁的心灵和美好的品德。它不仅点缀了山间的景色,更成为了人们心中善良与温暖的象征。正如文末所说:“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话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更是对人间真情的礼赞。
《驿路梨花》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深刻,情感真挚,是一篇值得反复品味的好文章。它让我们明白,在生活中,每一个小小的善举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温暖,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互助,正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人物情感、理解象征意义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提升语文素养。同时,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驿路梨花》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堂生动的德育课,它教会我们如何用一颗善良的心去面对世界,如何在平凡中发现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