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颜元的人性论】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长河中,人性论一直是儒学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从孟子的“性善论”到荀子的“性恶论”,再到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历代学者对人性的理解各具特色。而在清代,有一位思想家——颜元,以其独特的观点在人性论上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见解,形成了颇具现实意义和实践导向的人性观。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号习斋,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实学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脱离实际的倾向,主张“经世致用”,强调实践与实用。在人性论方面,他同样表现出鲜明的批判精神与务实态度。
颜元认为,人性并非如程朱理学所言是“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对立统一,也不应像孟子那样将人性视为先天善端。在他看来,人性本无善恶之分,而是由后天环境、教育和行为所塑造。他提出“性者,生也;生而有欲,有知,有能”,即人性是人天生就具备的欲望、知识和能力的总和,而非某种固定的道德属性。
这种观点与当时主流的理学人性观形成鲜明对比。宋明理学家多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是纯粹的善,后者则因气禀不同而有善恶之别。而颜元则认为,人性本身并无善恶,善恶是后天行为的结果。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礼法和实践来引导人向善,而不是依赖于先天的善性。
此外,颜元还强调“习”的作用。他认为,人的性格、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习成性,性成习”,即人的行为习惯会逐渐内化为性格,而性格又反过来影响行为。因此,他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实践训练,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德之人。
在颜元看来,人性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为和实践过程。他反对空谈心性,提倡“实学”、“实功”,主张以实际行动来体现人性的善。这与他提倡的“六艺之学”相呼应,即通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实际技能的训练,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综上所述,颜元的人性论是一种注重实践、强调后天教化的思想体系。他打破了传统理学对人性的抽象界定,将人性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强调环境、教育和行为对人的影响。这种观点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后来的实学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清代乃至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今天看来,颜元的人性论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它提醒我们,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教育、环境和个人努力不断塑造和完善。在现代社会,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提升道德素养,仍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颜元的思想,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