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素材】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以老舍先生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良好素材。
本次教学实录围绕《北京的春节》展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朗读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与热爱。
课堂伊始,教师以“春节”为主题导入,通过提问“你印象中的春节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发言,有的提到年夜饭、放鞭炮,有的提到贴春联、拜年等习俗。教师顺势引入课文,指出本文是老舍先生描写北京人过春节的精彩篇章,带领学生进入文本世界。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默读,并要求学生边读边勾画出文中提到的春节习俗,如腊八节、祭灶王、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拜年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习俗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其意义、象征以及与现代生活的对比。
在交流分享环节,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学生提到“腊八粥”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团圆的象征;也有学生认为“守岁”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期待与希望。教师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
为了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教师还设计了朗读环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声音的起伏、语气的变化,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家乡春节的深情。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讲述自己家中过春节的情景,拉近了文本与现实的距离。
最后,教师布置了拓展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并与课文中的北京春节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整堂课下来,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而非灌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通过此次教学实录,可以看出,《北京的春节》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价值,让经典作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