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的童年记忆》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河北省中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那年的夏天格外漫长,蝉鸣声里夹杂着一种说不清的情绪。我坐在老屋门前的台阶上,望着远处的山影,心里却像被风吹散的云一样飘忽不定。父亲要带我去城里读书了,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
记得出发那天,母亲早早地起来,把我的衣服一件件叠好,放进一个旧布包里。她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注视着我,眼神里满是不舍。父亲则在门口来回踱步,似乎在想什么重要的事。我知道,他是在担心我能不能适应城里的生活。
火车缓缓驶出站台,窗外的景色开始变得陌生。我紧紧攥着父亲的手,心里既兴奋又害怕。城市的一切都那么新奇:高耸的楼房、川流不息的汽车、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可这些景象并没有让我感到安心,反而让我更加想念家乡的田野和小溪。
在城里,我遇到了很多新同学,但他们似乎都不太愿意和我这个“乡下人”玩。我常常一个人坐在教室角落,听着他们谈论各种我没有听过的游戏和故事。那时候的我,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无法融入这个陌生的世界。
但时间久了,我也慢慢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我开始学着用更标准的普通话说话,也开始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虽然我还是喜欢回家,但我知道,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躲在角落的小孩子了。
如今,每当我回想起那段“远行”的经历,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它让我明白,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许多未知与挑战。而那些曾经让我感到不安的记忆,最终也成了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题目与答案
1. 文章开头提到“那年的夏天格外漫长”,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通过“夏天漫长”这一细节,暗示了作者内心的不安与对即将远行的忐忑情绪,为后文的情感变化做铺垫。
2. 文中描写母亲“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注视着我”,这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答: 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不舍与牵挂,同时也反映出她内心的无奈与担忧。
3. 作者在城里的生活中经历了哪些变化?
答: 作者从最初的孤独、不适应,逐渐学会了用标准普通话交流,参加了课外活动,开始融入新的环境,心理上也变得更加成熟。
4. 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答: 作者认识到成长的过程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而那些曾经的不安与挣扎,最终成为了自己成长道路上的重要经历与宝贵财富。
三、写作启示
本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人从乡村到城市的成长过程。文章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适合用于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训练。考生在阅读时应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情感表达,同时注意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如“蝉鸣声”“旧布包”等,都是推动情节发展和深化主题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