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mdash及及mdash及二四孝图)】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二十四孝图》一文,是他对童年记忆中所见所闻的一种深刻反思。文章以“二十四孝”为切入点,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也表达了他对旧社会道德观念的批判。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并没有直接批评“孝道”本身,而是通过讲述自己幼年时读到《二十四孝图》的故事,来表达对这种极端孝道的反感。他提到“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这些故事虽然表面上宣扬的是孝顺父母、牺牲自我,但背后却隐藏着一种令人窒息的伦理压迫。
例如,“卧冰求鲤”讲的是王祥为了给继母治病,冬天躺在冰面上,用体温融化冰层,最终得到鲤鱼。这个故事在今天看来,既不科学,也不合情理,甚至有些荒诞。而“老莱娱亲”则是说年迈的老莱子为了逗父母开心,穿上彩衣,学小孩啼哭,看似温馨,实则让人感到一种悲哀——一个老人为了博得父母一笑,竟要做出如此滑稽的行为,这哪里是孝道,分明是对人性的摧残。
最让鲁迅无法接受的是“郭巨埋儿”的故事。郭巨为了让母亲吃上饭,竟然要把自己年幼的儿子活埋。这种行为在当时被当作“孝”的典范,但在鲁迅眼中,这已经不是孝,而是对生命的漠视,是对人性的践踏。他写道:“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地上的小孩子,无论怎样打,总是不哭的。后来才知道,那是‘郭巨埋儿’的故事。”这句话简洁而有力,直指封建礼教的虚伪与残酷。
鲁迅之所以对《二十四孝图》如此敏感,是因为他在童年时期就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他小时候被父亲要求背诵《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甚至被强迫模仿那些“孝子”的行为。这种经历让他对“孝”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反感。在他看来,真正的孝道不应建立在牺牲他人、压抑个性的基础上,而应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关爱。
《二十四孝图》不仅是鲁迅对旧道德的批判,也是他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唤醒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倡导一种更理性、更人性化的价值观。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孝道不再是束缚人的枷锁,而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然而,《二十四孝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任何一种道德规范,都不应以牺牲个体幸福为代价;真正的善良与爱,应该建立在理解与尊重之上。
鲁迅的文字虽已过去百年,但他对人性的洞察与对社会的批判,依然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