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乘法结合律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的含义,能够用字母表达式表示乘法结合律,并能运用该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意义,掌握其表达形式。
- 难点: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卡、教学挂图等。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以下题目:
1. 25 × 4 × 6
2. 12 × 5 × 8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快速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答案吗?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更简便地计算?
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计算顺序,并观察结果是否相同。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1. 观察与发现
教师出示几个例子:
- (3 × 5)× 2 = 15 × 2 = 30
- 3 ×(5 × 2)= 3 × 10 = 30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发现它们的结果相同,只是括号的位置不同。
2. 归纳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在乘法运算中,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3. 用字母表示
教师板书:
(a × b) × c = a × (b × c)
并解释每个符号代表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 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习题,如:
- (6 × 5)× 7 = 6 ×(5 × 7)
- (12 × 4)× 3 = 12 ×(4 × 3)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2. 拓展提升
出示一些需要灵活运用结合律的题目,如:
- 25 × 4 × 9
- 15 × 2 × 6
鼓励学生寻找最简便的计算方式,体验结合律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
- 什么是乘法结合律?
- 如何用字母表示?
- 在实际计算中如何运用?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观察、多思考,灵活运用数学规律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教材第XX页的练习题。
2. 自编一道应用乘法结合律的题目,并写出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
```
乘法结合律
(a × b)× c = a ×(b × c)
例:(3 × 5)× 2 = 3 ×(5 × 2)
15 × 2 = 3 × 10
30 = 30
```
七、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乘法结合律。但在部分学生对结合律的理解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巩固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