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诗歌的艺术风格。
- 理解《马嵬》两首诗的内容及思想内涵,掌握其艺术特色。
- 学会赏析古诗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讨论、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 培养学生分析古典诗歌的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李商隐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感慨与人生哲思。
-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理性思考,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马嵬》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难点:体会李商隐诗歌中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及历史反思的深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图片或简短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兴趣。
- 提问:“你们知道‘马嵬坡’与‘长恨歌’之间的关系吗?”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2. 作者介绍(5分钟)
- 李商隐简介: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以爱情诗和政治讽喻诗著称。
- 强调其诗歌风格“朦胧婉约”,善于用典和象征,情感深沉。
3. 诗歌讲解(20分钟)
(1)《马嵬》其一
- 朗读全诗,注意节奏与情感基调。
- 解析诗句:
-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 表达对杨贵妃之死的哀悼,以及对来世的无奈。
-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 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现实的凄凉,表现历史的无常。
- 重点讲解“此生休”、“无复”等词句的深层含义。
(2)《马嵬》其二
- 朗读并分析:
- “冀州司马求救兵,不料将军已叛京。”
- 描述安史之乱后,朝廷混乱,忠臣难觅。
- “君王若问旧时事,莫向宫中说此生。”
- 表达对过往的追忆与无奈,暗示历史的复杂性。
- 讨论:为何李商隐在诗中使用“君王”而非“玄宗”?有何深意?
4. 合作探究(10分钟)
- 分组讨论:
- 《马嵬》两首诗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杨贵妃之死?
- 李商隐是否只是单纯地写爱情?还有哪些隐含的情感?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拓展延伸(5分钟)
- 对比白居易《长恨歌》与李商隐《马嵬》的异同。
- 阅读《长恨歌》节选,比较两者在情感表达、叙事手法上的不同。
6.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李商隐诗歌的含蓄与深刻。
- 提醒学生关注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联系,提升审美与思辨能力。
7.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李商隐与马嵬》。
- 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受。
四、板书设计:
```
必修三 李商隐诗两首《马嵬》
一、作者简介:李商隐——晚唐诗人,风格朦胧婉约
二、诗歌
1. 其一:哀悼杨贵妃,感叹人生无常
2. 其二:反思历史,揭示权力与人性
三、艺术特色:
- 善用典故与象征
- 情感深沉,含蓄隽永
四、学习感悟:历史与文学的交织,情感与哲思的融合
```
五、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 本节课是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 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注重学生参与与互动,提升课堂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