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阋墙之争的典故】“阋墙之争”出自《诗经·小雅·常棣》中的诗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意思是:兄弟之间在家中争吵,但对外却能共同抵御外敌。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比喻家庭或团体内部虽有矛盾冲突,但在面对外部威胁时仍能团结一致。
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家庭和睦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在历史上,“阋墙之争”常被用来形容国家、家族或组织内部因利益、意见分歧而产生矛盾,但最终能够团结一致对抗外敌或困难。
“阋墙之争”源自《诗经》,原指兄弟在家中争斗,但面对外敌时能团结一致。后引申为内部虽有矛盾,但仍能共同应对外部挑战。该典故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诗经·小雅·常棣》 |
原文句子 |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含义 | 家庭或团体内部虽有矛盾,但能共同应对外部威胁 |
引申意义 | 内部矛盾不碍团结,强调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
文化背景 | 反映古代社会对家庭和谐与集体意识的重视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国家、组织或家庭内部矛盾后仍能合作应对困难的情况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新闻、评论、文学作品中,强调团结精神 |
通过了解“阋墙之争”的典故,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也能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团队协作的问题。
以上就是【阋墙之争的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