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古今异义】“陷”是一个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繁的字,其含义在不同时期和语境中有较大变化。本文将从古今词义演变的角度出发,对“陷”的不同含义进行梳理与对比,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这一词语在古文中的实际用法。
一、
“陷”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陷入、陷害、陷落、陷于、贬低、陷没等。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陷”的主要意义已集中于“陷入某种困境”或“陷入某种状态”,而部分古义已逐渐淡化或被其他词汇取代。
在古代文献中,“陷”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进入不利的状态,如“陷于困境”、“陷于险地”等;也用于表示对他人进行诬陷、陷害的行为。此外,在军事或地理语境中,“陷”还可能指城池被攻破、土地被占领等。
现代汉语中,“陷”多用于表达一种被动或消极的状态,如“陷入泥潭”、“陷入迷惘”等,较少用于主动行为或具体动作。
二、古今异义对比表
古代含义 | 现代含义 | 举例说明 |
陷入(困境、危险) | 陷入(困境、状态)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引兵而东,至垓下,汉王围之数重,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遂陷于楚。” 现代用法:“他陷入了债务危机。” |
陷害、诬陷 | 较少使用此义 | 《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使郤乞告于秦曰:‘吾子取我成周,以利其民。’秦伯曰:‘吾子其谓我何?’……晋侯遂囚于秦,秦伯以礼待之,未敢陷也。” 现代较少使用“陷害”一词,多用“陷害”或“诬陷”。 |
陷落(城池、地区) | 较少使用此义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操引军还,留夏侯渊、张郃守汉中。备攻之,渊战死,郃败走,备遂陷汉中。” 现代多用“失守”、“沦陷”等词。 |
陷于(某种状态) | 同义或近义使用 | 《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万物而不为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现代常用“陷于某种情绪或状态”,如“陷于孤独”。 |
贬低、损害 | 较少使用此义 | 《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拔,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国无奇俗,民无邪行,兵不弱,国不贫,而天下不能乱。” 现代较少用“陷”表示贬低。 |
三、结语
“陷”作为一个多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义层次,涵盖“陷入、陷害、陷落、陷于、贬低”等多种含义。随着语言的演变,现代汉语中“陷”的使用范围已大大缩小,更多地用于描述人或事物所处的被动状态。了解“陷”的古今异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文,避免因词义误解而影响整体理解。
以上就是【陷古今异义】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